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不只活化,更要新創

做為新興的會展場館,爭艷館的成功營運,有目共睹。但在整個花博園區,仍有許多空間可作活化、串聯。在產業方面,提倡「高科技」、「新創」的市府團隊,和會展基金會共同規劃,決定將這些空間做為新創中心來使用,打造花博園區成為台北市新興的創新創業聚落。第一個誕生的,就是堪稱「辦公遊樂園」的複合式辦公空間──CIT(台北創新中心)。

台北創新中心坐落於花博公園圓山園區,是許多新創團隊實現理想的工作遊樂園。
台北創新中心坐落於花博公園圓山園區,是許多新創團隊實現理想的工作遊樂園。

有別於傳統的辦公空間,CIT辦公室是以透明的玻璃牆與走道做隔間。
有別於傳統的辦公空間,CIT辦公室是以透明的玻璃牆與走道做隔間。

CIT與Plan b──打造新型態辦公空間的實踐場域

近年來,「閒置空間活化」在土地面積有限的台灣,儼然是一門顯學。「當初知道CIT這個空間要出租,剛好我們覺得要有一個範例讓政府跟大眾知道閒置空間活化是可行的。加上我們公司需要一個空間來實驗一些想法,就決定把這裡租下來。」Plan b的創辦人游適任說。

Plan b的本業是顧問業,簡言之是運用思考工具產出為客戶解決問題的方案。除此之外,也試圖主動解決他們所看見的一些社會議題。他們不只看見台灣缺少好的空間活化案例,同時也看見了另一個需求。「知識密集型的工作者越來越多,他們對於工作空間的需求,跟勞力密集、文書密集的工作者是不一樣的。」游適任說:「比方說國外一些大公司,他們把工作環境打造得跟校園沒兩樣,看起來好像很好玩。背後的原因,是因為那些公司知道,讓這些工作者自由地去轉換環境跟心境,比起每天坐在同一個地方八個小時,會更容易產出有價值的點子。」

「我們希望打造出一個新形態的工作空間,來支持一些中小型的新創單位,並且在這裡形成群聚。」游適任說。而這樣的想法,正好也切合台北市政府想要在此打造新創聚落的策略。

從CIT的大門走進去首先會看到天花板挑高的大廳,隔著左側一扇由一格格植栽組成的屏風,是猶如小公園般的遊憩區。再往前穿越迷宮一般的長廊,途經共同工作空間區跟一間間大小不同的分租辦公室,且不時會看到有人在衣櫃改造而成的單人工作隔間裡埋首工作,或是兩三人站在牆邊談話,腳邊可能還趴著跟著主人一起來上班的寵物,走到轉角處會遇到鏡子跟兩張理髮椅,每個月還真的會請設計師提供理髮服務,最後走到長廊的終點,則是廚房跟廁所。二樓的規劃除了分租辦公室外還有健身房,未來也有計畫新增淋浴設備。

雖然CIT每一處的規劃看似隨興奔放,但實際上都是Plan b同仁做過調查研究、反覆腦力激盪之後做出的決定,包括像是公共空間跟私有空間的比例、分租辦公室跟共同工作空間的比例等等,務求進駐者能夠在這邊兼顧工作效率,以及相互交流、創造合作機會的可能性。此外,CIT不只是空間,還包括空間裡的成員所組成的社群,這同樣也是Plan b經營的重點之一。

「在新創裡面,大多數確實是科技新創,但我們當初在規劃的時候很重視不同領域的比重。」游適任說:「我們刻意預留了CIT的三成空間給其他領域的新創單位,比如非營利組織、表演藝術、設計等等,希望這個社群越多樣化越好。」

在社群方面的經營,CIT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可以採虛擬進駐的方式,一樣能使用公共區域跟共同工作空間,每次舉辦交流活動時,虛擬進駐單位也都會受邀。「會採用這個方式,一方面是還有二三十個單位在排隊等進駐,但我們這裡暫時沒有空間。還有另一種狀況是,這邊畢竟是舊建築,有些結構跟管線的限制。比如說有的單位需要一間錄音室,我們這邊就沒辦法做這樣的改裝。」游適任說:「但我們希望社群能更多元、更有規模,讓它有更大的可能性跟影響力,就用這種方式,來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

CIT是一個好的空間嗎?就創造交流機會及激發可能性來說,它絕對是。進駐在共同工作空間的自由工作者,就Plan b的夥伴所知,至少已有四、五個人被分租辦公室的進駐單位聘走。而透過在大廳舉辦的講座、展覽或表演活動,以及「虛擬進駐」的機制,更是進一步擴增了社群的規模與多元性。

在談論CIT和Plan b的過程中,游適任一直顯得游刃有餘,並且樂在其中。「我是個有玩心,想要接觸不一樣領域的人,包括經營像CIT這樣的空間。」游適任說:「很忙,但是我每一天都很享受。」

CIT 的共同工作空間可以讓工作者自由地去轉換環境跟心境。
CIT 的共同工作空間可以讓工作者自由地去轉換環境跟心境。

新創場域:不只是公園!圓山新創產業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