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社區新蛻變

人們總認為,快速現代化後的台北跟傳統台灣社會的「農鄉」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台北市將不會再有「農業」,不再有「農村」,也不再有以農業生活為核心的社區。然而,在溪山社區和白石湖社區的案例中,我們看到台北「農村」的再生,也看到透過休閒農業區的設置,讓整個社區因「農」而活絡了起來。


台北市第一個農村再生社區─溪山社區

沿著故宮博物院前的至善路一路上山,慢慢地遠離擁擠的人潮,來到了台北市第一個參與「農村再生計畫」的示範區:溪山社區。

溪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志仁,土生土長在這個社區,一直到他二十多歲,為了打拚賺錢,才決定遷移到台北市區。子女長大之後,他「重新」搬回從小生長的溪山社區。

回到社區後,張志仁聽到社區長輩抱怨簡易自來水的水質不好,於是成立了「愛水志工團」,帶著大家清理自來水源,並挨家挨戶做問卷訪談,建立社區共識,然後一起請求台北市政府協助改善水質。後來,又因為「萬溪隧道」開發案引發社區居民對環境破壞的疑慮,於是社區居民在張志仁的組織下,再次團結起來阻擋了隧道的開挖。就這樣,原本因為年輕人外移而逐漸沒落的社區慢慢地凝聚了起來。2010年,張志仁開始帶領社區參加農委會舉辦的農村再生培訓,並推動社區農業的復興。

張志仁是帶領溪山社區成為台北市第一個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社區的靈魂人物。
・張志仁是帶領溪山社區成為台北市第一個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社區的靈魂人物。
 
農村再生強調以農村社區為中心,以「由下而上」、「計畫導向」、「社區自主」、「軟硬兼施」為指導原則,輔導社區居民當家作主,共同參與,透過培根課程,凝聚共識,自主研擬農村再生計畫,強調農村產業、自然生態與生活環境之共同規劃與建設、農村文化之保存與維護及農村景觀之綠美化,發揮在地特色,創造社區整體風貌,促進農村永續發展及活化再生打造自己家園及創造農村再生契機。

在張志仁眼中,溪山社區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農村」。他說,這一帶在他父母那一輩種茶居多,媽媽以前也曾經是採茶工。不過,到他這一代,已經不見茶農,而是改種蘿蔔、番薯這些日常食用作物。後來因為溪山社區向東,陽光充足,於是開始改種柑橘,張志仁表示,溪山社區的柑橘在當時非常有名,他印象非常深刻,那時候糧食局長李連春要出國訪問時,都會特地到溪山社區買柑橘當伴手禮。可惜,約莫在1970年代末期、1980年代初,號稱柑橘癌症的黃龍病肆虐,導致整個溪山社區、平等里一帶的柑橘產業全盤沒落。加上當時台北都會區日漸繁榮,於是人口開始外移,整個社區也逐漸沒落,只剩下荒廢的農地。

然而,張志仁始終不忘舊時社區還是農村樣貌的景象,他回到社區後花了很多力氣重新找回社區的農村樣貌,其中包括他開始重整父親留下的農地,經營起有機農場,並在北市產業局的輔導下,帶著社區參加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農村再生計畫」,從硬體到軟體改造凋零的老社區,以「農」為主題,重新活化、帶動社區的活力,像是磚雕的街景藝術、百年老圳的修復、登山步道、有機農場的推動。溪山社區在張志仁和當地居民的努力下,成為今日台北市第一個「都會農村」。

溪山社區是台北市少數還保有農村景象的社區,走在社區一處森林步道,盡頭是一個迷人的小瀑布
溪山社區是台北市少數還保有農村景象的社區,走在社區一處森林步道,盡頭是一個迷人的小瀑布
・溪山社區是台北市少數還保有農村景象的社區,走在社區一處森林步道,盡頭是一個迷人的小瀑布

農業脈絡:大都會的農情絮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