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曾三益刀剪

「以前福州人都是做衫、餐廳總鋪師和剃頭師,空手來台灣,娶老婆生小孩買房子都靠雙手,這也是人家說『福州人手裡有三把刀:剪刀、菜刀、剃頭刀』的由來。」──曾三益,88歲,第一代
 
家族與刀的淵源起自曾三益的祖父。大伯做刀具,父親磨刀剪,國小畢業後曾三益跟在兩人身邊學習磨刀,認真鑽研其中的技巧。父親的手藝佳,從小在旁看磨刀的過程,無形也承襲其技藝絕活。「剛開始接觸多少都會傷到手,有次刀掉下來插到腳背,血一直流,以前艱苦人傷口沒有在縫,嘸去醫生館看,攏嘛買青草自己塗。」邊做邊學,吃苦耐勞熬到出師,曾三益在二十歲自立門戶,大伯沿用祖父的名字,開設「曾元順刀剪店」,他則以自己的名號在永樂市場起家。

曾三益刀剪
曾三益刀剪
曾三益刀剪
曾三益刀剪

伴隨永樂市場改建,曾三益的攤位位置有過變換,每天堅守崗位替客人磨刀剪,對生意的起落與往昔榮景最是清楚,「早期布的供需量大,布是一匹匹地賣,都嘛做批發,成衣工廠拿整塊。現在市場二、三樓零售,來的多是學生和主婦。不過賺錢就是一陣一陣的,時代不一樣了。」隨著消費市場與使用習慣的改變,傳統裁布的洋裁剪已鮮少人購買,更毋論把它拿來給專業師傅磨。
 
「庄三郎」、「增太郎」、「玉三郎」一把把日本匠人手打鍛造的洋裁剪,擺放在店鋪的玻璃櫥櫃,頗具名氣的日本東錸庄三郎,在台灣較為常見,但若把日本洋裁剪刀匠傳承的譜系表攤開,會發現師出名門的旁支眾多,「日本剪刀有幾十款,其中多數日本職人推薦的大品牌『長太郎』一把就要台幣上萬塊,台灣市場比較無法接受。」沒有明顯的品牌標記,放在櫥櫃角落藍色外盒的剪刀,出產自「KANEKICHI(兼吉作)」,「以前庄三郎師承KANEKICHI,後來自己出來開創品牌。日本刀剪牌子的歷史悠長,一時講不完啦。」
 
曾三益刀剪
曾三益刀剪
曾三益刀剪
曾三益刀剪
曾三益刀剪

仔細檢查磨好的刀片,避免組裝起來有細微間隙,用鐵鎚稍稍敲緊使之更為密合,「刀心不緊剪刀就會鬆,太鬆的話剪布不順、會開。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材質都能敲,剪刀就是一面鋼一面鐵,全鋼的不能敲,會斷掉。」鎖回螺絲後,隨手拿布喀喳喀喳試剪,就像總鋪師熟悉火侯的拿捏,光聽剪的聲音,就能辨別刀剪磨出來的好壞。「剪刀其實就是買材質,鋼的好壞差很多。」
 
六十年韶光倏忽即過,每天走路來上班,店鋪自早上九點半營業到晚間六點,曾三益笑說:「現在都是做義務的啦,來這裡就是幫客人服務,客人也歡喜。」從他堆滿笑容的言談間,看見數十年來對一件事,始終抱持熱情的憨直與認真。

曾三益刀剪
曾三益刀剪
曾三益刀剪

職人群像: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