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產業的觀察
蔣友常:有越來越多產業或公司,產生對於設計的需求,但整體來說還是不夠多。品家家品現在強調食器的體驗,如果設計師不了解做菜的過程,做出來的產品只是漂亮的鍋子,無法達成「解決問題」的設計目的。我覺得台灣現在處在這個發展過程的前半段,要去了解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設計發浪:台灣設計產業很大的轉折點,是「金曲25」(第25屆金曲獎)。金曲獎是家喻戶曉的節目,只要聽過華人音樂多少都會有感,更不用說裡頭歌舞表演的娛樂性。雖然金曲獎並非強調設計,但其實整個節目處處是設計,視覺統籌羅申駿帶領JL Design團隊,集合平面設計師、動畫設計師,讓民眾發現台灣擁有如此強大的設計能量和人才。但其實這些人已在業界耕耘很久,所以我覺得台灣需要更多這類的平台,讓更多人的才華被看見。也確實,「金曲25」後,大大小小的案子開始產生Motion Graphic(動態影像)的需求。
張基義:我看到危機和轉機。危機是我們培養太多設計人才,但看不見他們未來的出路,缺乏投入資源教育大眾,忘記了消費者是能夠讓設計產業存留台灣的關鍵之一。但也有轉機,美感教育計畫開始教育大眾如何欣賞設計,一個有品味的消費者必須從生活養成美感,自小訓練具有美感素養、願意用消費支持好設計的潛在消費者,不再只是選購最廉價、最快速的物品。再來是台灣的多元與自由,造就良好的實驗性計畫發展環境,產業端若好好珍惜這個可能性,朝這方向前進,設計還有很多發揮空間。
設計發浪:我也看到轉機,就是台灣的製造技術。我長久跟日本設計產業接觸,他們很羨慕台灣擁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只是我們都在為別人代工,一直無法轉換成品牌。不過最近看到一些製造廠的二、三代,這些「創二代」回頭去耕耘產業,他們擁有工廠資源,也勇於跨界合作,用設計和新觀念重新定義可能性,例如茶籽堂、祥業工業、春池玻璃,以及忠泰、勤美學這類平台。
張基義:這些年輕人非常賣力,也願意和同儕跨界合作。但是台灣說到底還是小,品牌必須把高度拉到國際市場,政府也不能只投入資源培育設計師,要往更大眾的方向走,才不會走進死胡同。
設計產業的下一步
蔣友常:品家家品比較少做政府標案,補助也是,我們認為機會應該提供給更多需要的人。另一方面,公部門如果想要協助產業發展,除了資金的投入,眼光也要放遠一點,放下彼此之間的界線,整合資源、溝通合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解決各種現況,才有機會去改變。
張基義:我上任目標之一,是讓台創在未來兩年內升格為設計研究院,就像工研院,或是韓國的國家設計振興院,在前端做更多研究,成為產業轉型的助力,不再只是作展覽或推廣,而能開發更多設計需求,並成為一個平台,讓民間一起參與。我也希望政府前瞻計畫的投入,也必須有設計師的參與,無論是視覺設計、工業設計、軌道運輸、車站規畫等,否則就浪費這個轉型的機會。
設計發浪:台創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是與政府之間的橋梁。此外,我覺得決策者擁有設計思維也很重要,當柯文哲市長說出「設計是要花錢的」,身為設計背景的人其實非常感動,當決策者有了認同,在前方帶頭,等於疏通了整個脈絡,溝通起來就會相對順暢,對整體環境營造有很大幫助。
張基義:公部門除了需要給予足夠信任,雙方也可以淡化甲乙方關係,成為一起打拼的夥伴。再來,免費的最貴,政府要願意投資設計,建構有品質的機關品牌。最後,公家機關要讓設計人才進入體制,以設計理念貫穿施政,跨局處溝通。
蔣友常:台灣品牌要不斷與外界連結,往海外市場發展,走出去不難,只要願意嘗試都有辦法。最重要的是,我認為不論是政府、企業或品牌,只要不以利益為出發點,就能提高改變事情的可能性。
融合中西飲食文化設計的JIA,最著名的產品即是這套「蒸鍋蒸籠組」,融合北歐設計的簡潔,加上富含東方意象的陶瓷、柳杉木等,跨越東西方食藝精髓,獲得眾多米其林主廚青睞選用。(JIA 提供)
設計發浪是一個台灣與日本設計交流的平台,由Chad 主持,橫跨設計合作、專欄評論、展覽演講等,除了擁有豐富的第一手台日設計資訊,更連結台灣與日本當地各自正在發生的設計事件,形成台灣與日本新一代的設計浪潮。(設計發浪提供)
設計搖籃:我們在設計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