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供霧所

霧裡營造私密與公眾的記憶

「供霧所」為北美館第四屆X-site計畫的得獎作品,由「偶然設計+陳冠瑋建築師事務所」共同策劃執行,為了創造讓人願意更長時間停留的「環境」條件,「霧氣」是設計團隊當初的發想起點,藉由在都市裡創造出一處自然環境,喚起人們對於自然的渴求與歸屬。此外扭轉了一般人對於「工務所(建築工人在基地暫時休憩的場所)」的印象,運用工地常見的施工鷹架和木棧板,以半穿透性的白色織網和噴霧系統,打造出一座外觀簡潔優雅,乘載浪漫奇想的「供霧所」。回字型的結構中,外部採無向性的開放式設計,不斷溢散出的水霧,人們本能地潛入其中,置身僅能容納一人的霧錐裡,或走向內部中庭,與陌生人在霧中相遇。

能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身歷其境的氛圍與實際感受,而非單純外觀美麗的建築物,秉持這樣的信念,團隊運用隨處可見的材料,盡可能雕琢出建築型態的整體美感,將重點放在,營造體驗、氣氛和一切親身經歷的故事流程──霧氣的聚散效果,呼應了私密與公眾的體驗,在霧錐裡享受獨處的快樂,又可透過織網偷窺他人,而當霧濃厚到一個程度,即使到了中庭,亦看不見彼此,卻能聽到嬉鬧的聲音,既成就個人的感受,也創造與公眾的回憶。「供霧所」藉由水氣調節廣場的溼氣與舒適度,巧妙地融合藝術性和建築性,成為公眾理解「空氣調節」的另類體驗途徑。

供霧所

供霧所的霧錐用織網捕捉、累積水氣,成為一個巨大的霧之容器,不僅讓環境的氣溫降低,也隨著霧氣的濃淡,訴說隱密和公共的故事軸線。
供霧所的霧錐用織網捕捉、累積水氣,成為一個巨大的霧之容器,不僅讓環境的氣溫降低,也隨著霧氣的濃淡,訴說隱密和公共的故事軸線。

在霧錐裡置入24 顆的苔球,因空氣、陽光和霧氣噴灑存活,呼應空調之於美術館展品和典藏品的重要性。
在霧錐裡置入24 顆的苔球,因空氣、陽光和霧氣噴灑存活,呼應空調之於美術館展品和典藏品的重要性。

「供霧所」作為都市公共空間的微型氣候調節器,恰如其分地回應北美館空調系統維修的事件。
「供霧所」作為都市公共空間的微型氣候調節器,恰如其分地回應北美館空調系統維修的事件。

實體的考驗VS. 跨國的協作

短短2個月間,「供霧所」受到媒體多方報導,更成為IG的熱門打卡點,後續也獲得2017年台北設計獎公共空間設計類金獎與最佳人氣獎。展期間,有許多學校學生來參觀,假日更有許多年輕人帶著相機前來,只為捕捉如山嵐般的夢幻場景。大人和小孩在裡頭玩得樂不思「暑」,鮮有人為破壞,反而是台灣的夏季氣候和基地條件,令他們在維護上費盡心思。無屏障的北美館廣場,強風常從四面八方吹來,導致金屬骨架和錐狀布料變形,多次緊急處理才恢復如初的樣貌;一度因颱風來襲而關閉,這都是建築裝置在現場會遇到的難題,全賴團隊臨機應變。

此外,過程中團隊的「跨國合作」也展現出強烈的實驗性,「偶然設計」成員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建築公司上班,仍企圖打破地域的限制,挑戰跨國合作的極限,將所見所學回饋到台灣這片土地上。參賽前半年遂運用Google Hangouts進行討論,以匿名投票的方式進行內部競圖,同時為確保得獎後的實際運作,也找來擅長整合、在台南有多年建築經驗的「陳冠瑋建築師事務所」組隊,實地測試材料和裝置試作,創造出一個極具實驗性的任務型組織,跨海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他們笑說,直到X-site開幕當天,才第一次全員在同個地點現身!

供霧所不單是公共藝術的展現,更是孩子們的夏日遊樂園,創造城市裡有溫度的生活景致。
供霧所不單是公共藝術的展現,更是孩子們的夏日遊樂園,創造城市裡有溫度的生活景致。

設計搖籃:我們在設計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