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富市場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 號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
週一固定休館
1935 年新富市場正式開業,除了市場本體之外,另外也配置了事務所、管理員宿舍、腳踏車停車場、垃圾場及公廁;館內則有肉品、鮮魚、蔬菜、雜貨、菸酒、糕點與食器等30 多個攤位。新富市場這棟隱身萬華市區裡的馬蹄形建物,可是台北市最早規劃的公有市場,也是首座符合新式衛生標準的公設零售市場。
新富町文化市場在台北市政府與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努力活化下,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面貌。
在製冰室中 看見新富市場的記憶
新富市場在歷經衰退後,至今已無攤商在市場內經營,僅剩一製冰室仍持續為周邊的市場提供貨品保冰用的冰塊。還沒走進製冰室與愛嬌姨打招呼,就看見她穿著一身亮紅色的針織衫,雙手戴著橡皮手套,在製冰室裡忙進忙出,一看見我們的到來,就馬上露出她最招牌的笑容與我們打招呼。經營了80 多年的老式製冰室依舊坐鎮新富市場,第一代經營者為日本人戶田藤吉,愛嬌姨的公公接下後,每天配合攤商轟隆隆運作。愛嬌姨站在製冰室木櫃前,相當熱情跟我們介紹如何起吊冰塊、切割冰塊,連打成碎冰都是用最人工的方式─布袋包著冰塊,用鐵槌敲擊成小小塊的碎冰。「以前大家都跟我們叫冰塊,有時候生意好,製冰速度來不及,還會被攤商唸一下。」年近七旬的愛嬌姨笑咧嘴說,「不過現在冷凍庫很普及,其他市場很難找到這種老式製冰設施了。」愛嬌姨一邊說一邊將冰塊搬上停在旁邊的板車,準備將冰塊運到東三水街市場給攤商們。以前國民政府剛來台灣時,新富市場的生意好,但是自從環南市場開幕,加上東三水街市場成立後,瓜分了客源,新富市場也逐漸沒落了,製冰的生意就開始從新富市場轉到東三水街市場。「兒子們也都叫我不要做了,但對我來說,就是一種習慣,是做身體健康的,哈哈哈哈!」伴隨著愛嬌姨開朗的笑聲,我們不難感受到,對於愛嬌姨來說,新富市場帶給她的意義,不僅僅只是習慣,更是一種無法割捨的城市記憶。
凌晨的製冰室,愛嬌姨正製作著冰塊,提供市場魚攤使用。(照片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轉型後的新富町文化市場仍然保留了愛嬌姨的製冰室,持續的運轉著。而愛嬌姨充滿精神的笑容,感染了市場裡的每一位攤商。(照片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活化過後的新富町文化市場,時常舉辦料理教室,讓更多民眾認識市場與食材,兼具城市記憶與文化傳承的功能。(照片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資產活化再現新富馬蹄風華
在客源被瓜分之後,新富市場的生意嚴重下滑,甚至連攤商都搬了出去,新富市場也就這麼被荒廢許久。考量到新富市場的古蹟價值,市府開始積極著手進行新富市場的空間整頓,並分別與「中國科技大學」及「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轉換新富市場的價值,進行修復與空間再利用,一直到2017年,新富市場才以整建後的面貌重新呈現在民眾面前。透過重新定位新富町文化市場的經營主軸,以適當的文化資產活化模式與運作機制再設計,階段性、漸進式地回應在地需求,並延續場所精神,為老市場建築尋找更積極且足以持續發展的公共意涵。如今,新富市場除了角色定位改變,更在空間利用上有了與過去不同的可能性,包括餐桌學堂、巷仔內教室、展演空間、市場史脈絡常設展、創意協作空間、進駐辦公室、複合式餐飲空間等,讓新舊使用者、不同時代的使用模式共存其中,藉由正向互動轉換為具有公共意涵的文化場域。
新富市場展示著模擬過去市場的縮小模型,讓人更容易想像當時市場狀況。
新富市場在市府的努力下,完整的保留市場結構,重現了當初的建築特色。
在市場外圍,仍有部分攤商繼續在新富市場營業,例如有名的阿婆油飯。距離新富市場建築物最近的馨都花店,更是見證著新富市場從興盛轉衰弱,再到近年的新轉變。馨都花店的高炳欽老闆牽著還不到3 歲的小孫子,站在新富市場的門口跟我們說:「其實讓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進駐新富市場是好事,現在每天都可以看到年輕人走進市場,關心傳統市場裡的事物。」透過傳統市場的角色與定位的轉變,重新呈現出傳統市場的價值,讓傳統市場不只是買賣交易的場所,更是這座城市重要的生活博物館,繼續延續這棟建築物的價值。
馨都花店的高炳欽老闆,期待著看到市場內有更多的年輕人。
市場轉型場地再利用
台北市市場處2013 年完成古修復工程,2014 年由忠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九年經營權,並委託旗下「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此活化計畫,以「新富町文化市場U-mkt」(2016-2024)的新角色,希望為老城注入創意與活力。傳統市場:逛菜市仔 看見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