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依著台北橋的延三夜市,有項具台灣特色的小吃「鯊魚煙」,超過50 年的「林記鯊魚煙」,小小的攤車,只有兩樣產品:鯊魚煙、味噌湯,平凡質樸,卻是實實在在的美味。
鯊魚煙是北台灣傳統特色小吃。
在台灣正值經濟轉型的1960、70 年代,「大橋頭」這塊介於大稻埕與大龍峒之間的區域曾扮演重要的角色,昔時農村人口大量北上湧入都會,落腳的第一站往往就在台北橋下的招工站,老闆或工頭便從這裡一車一車載走工人上工。
工人們下工後常會聚在一起吃飯喝酒聊天,鯊魚煙就是實惠的下酒菜,這種以煙燻方法料理各部位的鯊魚肉,提供需要體力工作的人們補充蛋白質及營養。台北橋下,三五好友坐在攤前喝酒聊天,每個人點三、四盤,搭配當時流行的「台式調酒」—米酒加維大力汽水,是當時再尋常不過的生活圖像。
來到延三夜市「林記鯊魚煙」,客人可以隨意點食不同部位的鯊魚煙,從魚肉、魚肚、魚皮、魚凍、魚腮、魚軟骨、魚喉嚨、尾鰭等等十多種,如果不知道怎麼點,老闆會依據客人的年紀、性別等,幫客人綜合搭配。
利刃切出片片的鯊魚煙,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色澤、風味與口感,有的爽脆充滿嚼勁、有的軟嫩細滑、有的Q 彈富含膠質、有的則是一放在口中瞬間化開。不同口感在咀嚼間互相碰撞交融,不時透出微微煙燻香。
第二代老闆林金朝表示,以糖煙燻最能呈現出原味,這種作法如果食材不夠新鮮就毀了!因為煙燻的主要作用並不在於調味,而只是略為上色、並且能為魚肉增添風味。曾有客人覺得煙燻風味迷人,想要重口味一點,但煙燻過度反而會導致焦苦,因此每一塊都要燻得恰到好處。煙燻心法技巧固然重要,但鯊魚煙美味與否,最關鍵的因素在於食材的新鮮度,不夠新鮮的魚,煙燻不易入味,口感及美味都會大打折扣。
鯊魚煙前置處理需經過煙燻上色。
延三夜市林記鯊魚煙第二代老闆林金朝與老闆娘潘寶珠。
自父親手中接下攤子十多年來,老闆還是每天親自篩選漁獲品質,現殺、燻製一手包辦,從晚上六點營業到九點收攤,營業時間不過才兩、三個小時,但備料時間卻遠遠多過於此。
備料工作從前一天晚上收攤後不久就開始,夜裡十一點多老闆便前往魚市場「攔截」來自南方澳的漁獲,總是在其他買家到來之前便已挑走最新鮮的食材。
簡單處理完漁獲回家後,料理的步驟包含清洗、去魚鱗、將各部位分類排列、煮熟、冷卻、煙燻等等。首先清洗魚鮮食材,將清洗好的鯊魚肉分類排列,放進鍋內蒸熟後,待魚肉自然冷卻。下午,便著手煙燻的步驟,冷卻後的鯊魚肉被平鋪於網架上,底下以糖加熱,隨著白煙䙚䙚升起,白色鯊魚肉逐漸披上一層淡褐色。手工燻製的魚片,其色澤不會完全一致,正反面或魚肉交接處也會略有色差,煙燻火候及時間長短全憑經驗拿捏。
每天重複著同樣的工序,有的步驟耗時、有的費工,需要堅持的毅力。以親自挑選新鮮漁獲為例,遇到颳風下雨不想出門可以嗎?老闆說:「如果一次偷懶不去,意志會變弱,慢慢地就會變成買現成的。」假如每個環節慢慢失守,那麼如何期待能維持品質呢?美味的背後,是老闆承襲自父親的料理手藝,以及經年累月毫不懈怠的堅持所致。
營業時間一到,客人陸續上門,有的點綜合拼盤、有的選擇自己喜愛的部位、有的徵詢老闆建議。只見老闆以俐落刀法,三兩下便片好一盤,由老闆娘招呼客人,即使座位全滿,也能井然有序地出餐。
現在對一切狀況都應付裕如的兩人,回首「菜鳥」時期的趣事,笑談中聽得出艱辛奮鬥的歷程。林金朝雖然從小就幫忙顧攤,但原本已在外工作一段時間,決心回來繼承家業時仍戰戰兢兢,因為當自己真正著手經營時,就會發現有太多東西要學,舉凡魚種的辨認、不同部位的處理方式及刀法也不盡相同,於是他認真地跟著父親到魚市場,從挑選食材開始,每一步都踏實完整地學習。
至於嫁過來後才接觸攤位生意的老闆娘潘寶珠,在外場的忙碌及壓力並不亞於在料理台前。這裡喊一句「來一盤烏心石!」(尾鰭部位),那裡叫一聲「老闆,一盤雞肉絲!」(魚肉帶筋部位),還有客人只說「跟上次一樣。」坐定後便敲著筷子催促。
除了點鯊魚煙,客人通常還會點酒,因此外場不僅要牢記鯊魚煙各個部位、口感等資訊,還得清楚掌握每一位客人點的酒水數量。老闆娘笑著說:「那時候壓力大到每天收攤回家後就大哭,持續了好一陣子才慢慢適應。」情緒潰堤發洩,隔天再整裝上陣,一身本事就這樣磨練出來。
一盤鯊魚煙,蘊含了美食技藝的傳承,也訴說著在時光中流轉的故事,令人回味無窮。
延三夜市林記鯊魚煙攤位。
活力夜市:夜色與美食交織的人生況味